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醫學系入學管道——繁星、個申、指考

學測的起源

在多元入學出現以前,大多數學子所參加的大學入學管道是傳統按成績分發的指考,少數涉及術科專長的系所才會採定術科測驗成績,總人數不超過應屆5%。

後來,教育部開始推行學科能力測驗,也就是現在的學測,剛開始因為願意綁定的大學不多,再加上整個制度晦暗不明,願意用這個管道升學的學生很少,大部分還是參加指考;但教育部為了擴大學測的實施,強制所有學生不論是否要用學測成績升學,都必須應考,學測才變成常態。簡而言之,學測原本是設計給5%的學生用的,大部分學子沒有參加的必要!

為甚麼說是設計給5%學生使用的呢?學測,顧名基本測驗,是因為題目的專精程度不比指考,範圍是自然組與社會組一、二年級重疊的課程。原本設計學測的初衷,是希望以術科專長取材的學生只要證明自己擁有高中基本學力,通過大學端設定門檻後即可以他們擅長的術科申請系所,這也是學測後面試的起源。

但,說到底,甚麼叫術科專長?像是音樂系的學生,他們必須花許多時間在樂器上,所以這種基本的學力測驗對他們是相對公平的,他們只要通過學測門檻,之後大學端還會舉辦音樂考試,以實力定高下。捫心自問,大部分的學生適用這樣的特殊選材嗎?

教育部的美夢:繁星 + 個申 + 指考 三位一體

為何說是教育部的美夢呢?這就要從各個升學管道設立的初衷看起。



繁星,教育部的宗旨是為了平衡城鄉差距。繁星的申請流程是早於個人申請的,有自己一本獨立的簡章,學弟妹可以趁早參閱各校輔導室裡的簡章,看看比序;提供繁星名額的大學端通常也會綁定學測成績,但最主要的比序是在校名次。

不過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醫學系的繁星分成兩部分:第一階段為按照比序篩出錄取名額2~3倍人數,第二階段仍是面試,和個人申請一模一樣!也就是說,雖然繁星的申請在學測放榜後就開跑,但是等到放榜,大勢底定後,你的步調跟個人申請一模一樣,尤其是惡名昭彰的台大,總是等到所有人都放榜完才放榜,有意報考台大的學弟妹要有心理準備。

不過沒關係,繁星既然獨立於個人申請,那就可以兩個都參加。但是,如果繁星第一階段的成績篩選有過,那個人申請時就不能再填那所學校。不要放棄任何一個管道!尤其學測最容易高分落榜。繁星撕榜要去!

(註:筆者當年就是在校成績1%,學測75級分,參加台大醫繁星。結果台大繁星面試比誰都早,放榜又比所有個申都慢,因為個申的私校討厭75級分的很多,最後台大沒上,還好上了陽明醫。所以繁星要去啊!多一所學校多一個機會!)

但是你看,繁星醫學系也要面試,這樣真的能照顧到偏鄉嗎?而且,如果大學端也有綁定學測成績,那偏鄉地區的學生不就更容易落榜?換個角度想,所以如果一個城市小孩成績頂尖,他難道就沒有資格繁星嗎?這是學生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有心讀醫學系的學弟妹好好想想,這是考古題之一。



個人申請,教育部的宗旨是適性揚才。綜合上述所言,應該很清楚我所言非虛吧?個人申請每人可填六所志願,一樣也是兩階段:成績篩選,再來面試。備審、服裝、面試,缺一不可;多元入學,名符其實的多$。學弟妹要有心理準備!

畢竟這還是大多數人的管道,我會在下一篇分享我本人關於備審及面試的心得。只是在這邊要先跟頂尖的學弟妹說,私立醫學院很少喜歡75級分的!像是105學年度的個人申請,面試結果出爐後,北醫、中國醫很明顯都是把高分群往下刷,73、74反而正取。還有因為我也問過建中他們實驗室裡不外傳的「醫百聖經」,裡面是歷屆醫學系面試考古題和筆試題沒錯,但是因為不能影印、不能外借,實際效用不大!學弟妹參考學校輔導室資料、和同學練習即可,不要去補習班,也切莫妄自菲薄!其實,你想要的資訊網路上都有,把時間省下來找資料比較有用。

附上台灣醫學系排名:

台陽成    北長高  馬中中  慈輔

國立三所在前面不用說。其實成大甚至在陽明之前,只是差在醫學院的年紀和地點,不然成大不但氣候好,醫學系在校本部裡(台大醫學院和校本部是分家的),通識不用修微積分和普物,還會積極帶學生進實驗室和醫療第一線,是很好的選擇!

私校裡,長庚的榜單最有公信力。別的學校都是把高分群往下刷,只有長庚前面正取一票台陽成的,長庚福利又好,如果面試時間允許是必填!馬偕地點偏僻,可是宿舍高級。北醫、中國、中山都是有名的取後段的學校,成績太高的學弟妹不要填;你以為北醫因為地點高級就比較公平,錯!一樣小廟容不下大和尚。因為正備取不是看你程度,是學校覺得你會來讀的機率!慈濟跟輔仁就不用說了,根本來插花的啊。

還有,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搶面試時段。因為各校面試時間重疊率很高,學測放榜後趕快研讀簡章,比較每所醫學系開放的時段,等到要繳報名費時要坐在電腦前,同時電子繳費加搶時段!不然如果沒有搶到時段,可能五所一階都過,但只能面試三所。切記!

105學年政府重啟公費生計畫,7校聯合招生,70級分就能申請,涵蓋在個人申請六所志願裡,但獨立於各醫學系。但是福利少的可憐,畢業後要被綁服務偏鄉6年,對未來邁向專科與次專科執照或進修都是阻礙,條文也尚未完備。為甚麼筆者這麼說呢?因為我本人就參加了105年的公費申請,由國防醫學院主辦。面試後邀請衛福部官員來現場做公費的問答,完全是漏洞百出啊!很多細節沒有處理好,而且最後解釋權都是在衛福部手裡。還好最後不用落到公費的下場,奉勸有心公費的學弟妹三思,不值得啊!一個月才給你$3500。



指定項目考試,最原始的入學方法。其實這是最公平的方法,因為說到底成績就是個門檻而已,不應該強加多元在學生身上,而扼殺學生真實的多元性。

如果繁星或個申真的都不幸落榜,沒關係,還有指考!指考沒有想像中難,只要融會貫通就不怕!尤其對有心醫學系的學弟妹更是遊刃有餘。但是,我認為還是不要放棄任何一個管道,不過繁星和個申真的花了很多時間跟金錢,怕麻煩的學弟妹可以在繁星沒上直接指考,因為學測真的很容易高分低就,或甚至沒學校讀。

總而言之,看完這篇文章的學弟妹加油,尤其是中部的學弟妹!(因為筆者我就是中部私校的學生)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前言——為何想要進入醫學系?

這個問題,是所有有心進入醫學系的學弟妹必須好好思考的一件事,也是你們決定踏入醫學系會遇到的第一件事。

那到底,為甚麼呢?

眾說紛紜。日治以降,政府打壓社會知識分子,迫使菁英人才放棄敏感的政治,轉而習醫。後來,由於傳統社會醫師稀少,醫師賺進大把鈔票的同時,也提升了醫師的社會地位;於是乎憑著一股"奇貨可居"的精神,長輩莫不把進入醫學系看成是家族的榮耀與學子未來經濟生活的穩定。

因此,台灣奉醫學系為學子第一把交椅,實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政府的陰謀。

其實大部分的醫生之所以會從醫,又有多少是出於自願。如果出身醫師世家,從醫便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沒有背景,那麼恭喜你,使家族的社會地位晉升就是你的責任。不過說實在,習醫的動機真的那麼重要嗎?有許多事情你不做過,是不會對它產生認同的;同樣的,一位醫師醫術精湛、醫德良好,難道我們會去檢視他是否從小就對從醫充滿興趣嗎?多的是當年被強迫學醫,但如今身為台灣醫術先驅的例子。

但是現在的教授可不這麼想。

也許是隔了太久,他們已遺忘了當初身為莘莘學子,升學的心情與迷惘。大學端不但要求你要成績優秀,還唱高調的希望你能夠展現身為一名"好"醫師所擁有的特質。邏輯、分析、獨立思辨、團隊合作,甚至醫學倫理四原則、醫師誓言,都要有所了解,更不要提醫學的現況、時事的討論。

這樣的門檻,和醫界人力短缺的現況,形成嚴重的落差。

17、18歲的你們,沒有義務要了解這些。也許出於家人期望,也許是自身理想,總之你們想要進入醫學系,在學業達標的前提下,就應該給你們這個機會去試試看,如此也才有機會能夠真正彌補五大科人力缺口與偏鄉資源落差。

如果是因為自己對於醫學有理想與抱負,或者是綜合性向測驗與學業成績而選擇就讀醫學系,其實這是台灣菁英學子一貫選擇從醫的主要原因。這沒什麼不好,因為醫學知識本來就有很大一部份仰賴聰明的腦袋,但是務必多看新聞與課外讀物,尤其是醫師寫的親身見聞,先對整個台灣醫界現況有全面的了解,這樣出來就業時也不會因為憧憬幻滅而失去動力。如果對其他科系有興趣,務必優先於醫學系考慮。

如果是因家人期望而選擇就讀醫學系,這也沒什麼不好;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其實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份支柱。也許升大學的你們還是會有很大一部份的因素是受家人的影響而選擇,但我期許你們,從上大學開始,為自己學習,要知道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要開始為自己負責。

找出自己為何想要讀醫學系的理由,這個理由可能不會陪你一輩子,但至少在個人申請階段的面試會用的到。